
12月11日,政治學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3級、2014級研究生於法商北樓329教室舉辦了本學期第三次讀書會活動。本次讀書會邀請了政治學系劉紹庭老師,共同探討《道德情操論》。同學們各抒己見🌽,現場氣氛熱烈。
首先🏮,林雙雙同學對《道德情操論》做了大體的介紹。《道德情操論》發表於1759年,當時英國市場經濟已經興起🕴🏼,個人追求利益和權利的願望十分迫切,人類傳統美德還能不能維系、或者要不要維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既試圖肯定市場的繁榮和工商業的進步♾,又試圖在個人經濟動機得以解放的條件下,為道德的重要性做出論證,這也就是《道德情操論》的主題📩。《道德情操論》共分七部分💁🏽,修訂過六次。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劉紹庭老師指出,前總理溫家寶五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並推薦《道德情操論》❄️,進一步肯定了仔細閱讀該書的重要意義。針對同學們提出的關於“斯密悖論”、同情、道德缺失等問題,劉老師做了一一解答。同時,劉老師引用“女孩大巴車上遭猥褻,司機乘客無人幫忙”📓、“陳光標慈善”❗️、“傳統文化走向”等事例🎦,啟發同學們思考📲🔨。
程振華同學認為,法律作為道德的硬性保障仍不完善😤👰🏻,吳修娟同學補充到,國民在知法守法方面也存在不足。最後林雙雙同學做了總結🧟♂️,如果這個社會的每個人在追求“利己”的同時,都滿懷“利他”的道德情操,才會是一個人人幸福,真正和諧的社會。
本次讀書會深刻了同學們對亞當·斯密“同情”的理解👸。聯系實際⚛️,雖然我國在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國民的道德素質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序的👨🏻🍼、負責任的道德社會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文/孫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