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系“四史”教育系列講座——長征之後的軍事危機和轉機
6月29日晚😫,意昂平台哲學系“四史”學習教育系列宣講活動第三場在“騰訊視頻”雲端舉行。著名黨史專家💻⚪️、上海市委講師團“四史”專家宣講團成員、歷史學系教授韓鋼做題為《長征之後的軍事危機和轉機》的主題講座。哲學系師生黨員𓀏、專任教師、入黨積極分子、黨章學習小組成員以及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師生黨員一百余人聆聽了本場講座🧎➡️,講座由哲學系黨委副書記武娟老師主持。

韓鋼教授首先詳細介紹了紅軍結束長征之後面臨的困境,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和紅十五軍團會師後🦶🏿,一萬四千余人面臨著楊虎城帶領的國民黨地方軍十七路軍和張學良帶領的國民黨東北軍兩個強大對手,二者兵力共計17萬。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中共中央希望以統一戰線的方式來扭轉戰局,卻未能奏效🧚🏽♀️。面對兵員和糧食兩方面的短缺狀況🙅,毛澤東提出“不能以鞏固求發展,而要以發展求鞏固”的方針,中革軍委製定東征戰役計劃👩🏼🌾,紅軍主力東渡黃河,擴充了兵員,補充了糧食和武器彈藥。
在蔣介石“全殲陜北紅軍”的指令之下😫,國民黨軍四面包圍會師西北的三支紅軍主力。中革軍委發起寧夏戰役,然而寧夏戰役計劃卻沒能順利進行——紅軍渡河的路線被胡宗南切斷。按照中革軍委新的作戰計劃🚴🏼,河西紅軍組成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在河西走廊的征戰中,西路軍損失慘烈,最後只剩下了400多人🥱。東岸紅軍雖然獲得了短暫的勝利,也仍面臨數量龐大的國民黨軍隊👨,處境艱難。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兵諫蔣介石,發表八項救國主張😌;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受邀親赴西安,與張、楊共同善後⚪️💷。最終🦁,張、楊和周恩來與蔣介石的全權代表宋美齡、宋子文簽署了談判文件🏃🏻♂️➡️。由此👰♂️,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紅軍面臨的軍事危機得到了克服和解除🤧,實際開啟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進程。西安事變後,中共中央和紅軍進駐延安城,開始建立相對穩定的革命大本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重心從此北移🟨。
韓鋼教授的講座圖文並茂、史料詳實,全面展現了長征之後我黨武裝力量面臨的困境和危機🗯,紅軍順應時勢、不斷調整策略,從而走出危境的全過程☝🏿。專題報告結束後,與會師生進行了討論。各支部還分別組織黨員分享交流學習體會🎹。
文/趙雅君
部分學生感言
陳洋洋:一般來說🪟,我們從歷史課本上只能了解中國共產黨粗略的發展歷程,但對於其中的細節並不熟悉🟠。韓教授通過長征之後紅軍決策與行動的每個細節分析了當時紅軍的困境和應對之策。其中,有兩點感觸頗深👩🏽🎓:一是西路軍婦女先鋒團的英勇表現與壯烈犧牲令我頗為震撼。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可謂是全民皆兵,為了共同的信仰努力戰鬥,無畏犧牲;二是及時認清和解決主要矛盾。在西安事變發生前後,中國共產黨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方針轉變正是對於當時國內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從而形成了國共合作、聯合抗日的統一戰線,也緩解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艱難處境👚。如今,中國共產黨以史為鏡。在美國不斷宣揚中國威脅論👩❤️💋👨,新冠疫情蔓延全球時,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抗擊疫情,始終呼籲全球人民正確認識當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新冠疫情,共同戰疫,從而保障全球人民的生存安全☯️。
陳雲度:我從小生活在甘肅蘭州,家附近就有八路軍辦事處🔛🧙🏻,小學開始就從各個方面接觸過關於西路軍的歷史,講座中所提及的地名對我而言都是非常熟悉也都實地去過的🐬,在成長經歷中甚至有同學的奶奶就是被馬家軍俘虜之後流落到河西地區的川籍紅軍🧙🏽♀️。關於那段歷史,我們有著許多感性的認識🌼,但聽了韓鋼老師的講解🟫,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西路軍在河西走廊👨🏻💻、新疆的遭遇,以及我黨領導人在長征之後的歷史時刻所做的抉擇是怎樣的艱難🈸。
項銳💤:這段歷史使我深刻認識到革命之艱辛😱、鬥爭之慘烈🤹♀️、和平之來之不易,並體會到了紅軍長征之後這段歷史背後的重大教育和警示意義,也再次深刻認識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於2019年5月在江西視察時所提出的“三個不易”,即“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在今後的學習中,自己會註重黨史文獻的閱讀,並將其融入到對黨的理論學習之中🐴,對其多加反思與回顧,以提高自己對黨的全面認識👩🎨。
謝文君:感受頗多➿、受益匪淺🌌。讓我對中國共產黨歷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進行了深入思考💃🏼,再次感受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建設好新中國”這一歷史必然🍒。歷史是一面明鏡👘,它不僅照亮了現實🆔,也照亮了未來。通過對“四史”的學習,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過去,才能看清前進的方向🧊,從中吸取成功的寶貴經驗🚣🏽♂️,防止失敗的教訓在當前重演。要通過黨史的學習🍞、借鑒和運用✊🏽,使自己在思想認識上有新的提高🧑🎓,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閔超琴🕉:“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處在艱難困苦的處境時,都懷抱著理想信念,正是因為有遠大的目標才能使中國共產黨員在當時的處境下🈶🥉,透過現實看到未來的希望👂🏽⛹🏻♂️,理想信念的力量遠遠超乎人們的想法🧒。韓鋼教授通過回顧紅軍長征之後的歷程,帶領我們更加深入還原當時的局面,在復雜的情形下,理智💂♂️、理想信念🐈⬛👌🏻、熱血缺一不可🏋🏻♂️,這也正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下,作為後浪的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向雙秋🏃♂️:是正確長遠的戰略眼光帶來了轉機。長征過後,面對抗日運動的高漲和陜北地貧、人窮⚖️、兵員缺的特定環境,毛主席作出不能一般地采取以鞏固求發展🧑🏻🦰,而是要以發展求鞏固的方針,並隨之展開東征戰役擴充了兵力。更是從“抗日反蔣”到采納張學良的建議而“逼蔣抗日”,奠定了國共聯合的一步。“四史”中,總有一些令我們嘆服那是當時最好的戰略決策的智慧。是對黨的信仰化解了危機。三軍會師後,敵我兵力依舊懸殊。在河西走廊一帶的戰役中🤹♀️,更是有比長征途中更嚴重的傷亡比例😜。黨史中,是共產黨的隊伍、也是人民用意誌與鮮血築成了堅定信仰。
梁鈺💁🏼🥁:韓教授以翔實的史料向我們呈現了紅軍長征後的現實情況,帶領我們重回了那段危機四伏不屈不撓的歲月。作為學生黨員,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如今國泰民安的時代是先輩艱苦奮鬥的累累成果,我們應該不忘初心,銘記歷史🟫,不負先輩囑托;更應心懷家國🐄,抓住時代的機遇,以建設更美麗的中國為己任!
任天星👴🏿: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長征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標誌性的事件。但正如今天韓教授所講的那樣,長征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困難的結束。恰恰相反,長征之後,紅軍達到陜北時其實面臨著一個更加復雜與艱難的局面,軍事危機與轉機並存。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曾這樣寫到:“我們的同誌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我想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和氣魄,才不至於被苦難壓倒,壓垮。
張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知行合一的歷史👰🏿♀️,是一部“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艱苦奮鬥史💷: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將黨的理論轉化為正確的方法🤿,並指導中國革命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最終取得勝利👊;始終堅持將人民群眾放心中,堅定理想信念✨,嚴格要求自己,在密切聯系群眾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能不斷轉危為安並取得最終勝利的動力和原因🙍🏽♀️。
尚妍:韓鋼老師為我們細致介紹了我黨在長征後期所遇到的軍事危機以及轉機☛,客觀條件上的艱苦和主觀判斷的失誤與糾正👔,讓我黨在挫折與轉機中不斷成長。“四史”教育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黨的建設歷程,也讓我們更加深入體會到革命先輩們為中國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形象和偉大精神,這些都將激勵我們珍惜當下,在經驗教訓中不斷成長🐖,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