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系“四史”教育系列講座——“四史”教育中的歷史神聖重建
2020年6月23日晚👨🌾,意昂平台哲學系“四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第二場在“騰訊視頻”雲端舉行🪯。本次活動特邀上海市委講師團“四史”專家宣講團成員、我校歷史學系瞿駿教授做了題為“‘四史’教育中的歷史神聖重建”的主題講座。哲學系師生黨員、專任教師、入黨積極分子🧃、黨章學習小組成員以及思勉高等研究院的師生黨員一百余人聆聽了本場講座,講座由哲學系黨委副書記武娟老師主持🧖🏻♂️。
講座伊始,瞿駿教授首先解釋了什麽是歷史的“神聖性”以及我們為什麽要在今天談論歷史的“神聖性”。首先我們要區分神話與神聖🕺🏿,中國文明中相對缺乏宗教神聖,但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神聖。這種歷史神聖對我們反思今日建製化的歷史研究方式、客觀化的歷史書寫狀態均極有幫助。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正是要在人心當中以史為依托,建立起各種基於神聖性的普遍認同🏚🚣🏻♂️,而要在“四史”教育中重建歷史神聖,則既需要討論“四史”與中國文明史的關系,也需討論“四史”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定位📜𓀋。

接著,瞿駿教授詳細講授了“四史”與中國文明史之間的關系。若用“專製”“腐朽”“黑暗”“緩慢”“閉關自守”“故步自封”等詞匯來定位“封建社會”,定位中國文明史🤷🏿♀️🧑🏽🎄,雖也道出了中國文明史的一部分特點🤹♀️,但是也會就此陷入20世紀初年歐美列強把“中西之別”悄悄轉換成“古今之別”的重大文化危機🥓🧙🏽♀️。瞿教授認為🎇,我們應當跳出“古今之別”的窠臼🎾,轉而以“中西之別”看中國文明,所見相當不同🦿。在“中西之別”中🙅🏽♀️,中國文明的歷史書寫可喻之為一個音樂家的專輯,西方文明的歷史書寫可喻之為一個網球手的傳記🌟。網球手傳記中記錄的進步點滴與輝煌時刻在音樂家傳記中可能全無蹤跡👩🏼🏭,但這並不妨礙音樂家傳記中也有屬於音樂天才自身的進步點滴與輝煌時刻🚚。因此我們應重申審視我們這些沉甸甸的“過去”。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正是這艘古老“大船”載著我們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曾幾何時👩🏽🧛🏼♂️,這些“過去”被稱之為“歷史包袱”,但即使是“包袱”,也不必一定全部“卸之而後快”,否則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傳承就無從談起。
然後🛌🏿,瞿駿教授帶領我們回顧了中國的近代史,並對如何判斷一個國家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成功”與“失敗”進行了反思。瞿教授認為,這取決於籠罩在這個世界的秩序,近代中國之“沉淪”雖然具體表現在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但最為可悲的“沉淪”卻不在於此,而是表現在經過了自1840年起60多年被侵略的痛苦歷程後,到20世紀初中國自身尤其是在一部分讀書人中開始流行起“沉淪”不是列強侵略的結果👩💼,而是列強不得不以戰爭的方式將腐朽老邁之中國帶入“文明”的論調⬛️。而這一現象一直到五四時期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才有根本性改變🛒。因此,瞿駿教授認為,若要回答為何“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應先從中國近現代史“沉淪”與“榮光”辯證統一的角度來分析為何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初就沒有停留在“解釋世界”🤸🏽♀️,而是走向了真正的“改造世界”。
最後,瞿駿教授強調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如何在中國史的整體視野裏培養具備“四史”基本常識的國民。二是如何在中華文明傳承和世界時空比較的雙重維度裏,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麽“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只有講清楚這兩個重大問題🧑🏿🎨,新的歷史神聖感才有可能憑借“四史”教育順利地建立起來。
講座結束後💯,與會師生們也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哲學系主任陳立新教授非常贊同瞿駿教授關於中國歷史神聖感的判斷,提到中西、古今問題對於近代中國特別重要的意義,這與我們自近代以來的歷史境遇是分不開的🧑🏼🔧😗。由於歷史傳統在中華民族發展中特別是重大轉折關頭𓀈🪯,皆發揮出建設性意義,今天加強“四史”的學習和教育非常有必要。朱承教授談到本次講座雖然是在講“四史”🈴,但卻並沒有局限在這裏。我們今天關註這個問題,其實是在思量中國在近代以來世界之中的定位📜。研究歷史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構建歷史神聖感,這也就是歷史的建設性作用🫱🏻。
文/郭冰潔
部分學生感言:
袁傳誌🙋🏿: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瞿駿教授的講座從“歷史的神聖性”切入🧿,闡釋了神聖性與“四史”之間的關系🏄🏻。通過聆聽瞿駿教授的講座📝,我對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中的許多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打破了自身固有的一些偏見🤟🏼,收獲頗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四史”不僅要聆聽,還要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化對“四史”的學習和思考為復興中華文化的行動❓。
任天星👂: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史正是撐起今天中國的四個擎天巨柱👳🏽♀️,它們既是中國不斷前進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也是中國思想與精神重建的現實基礎與理論準備。尤其是在面對日益復雜🚣,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式下🦹🏻,這些更是為未來的發展提供著寶貴的經驗。
李澤栩: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思考歷史,對待“四史”教育👨👧👧,不僅要清楚的看到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沉淪”和“榮光”,更要從中汲取中國之精神、中國之智慧📷,對一切史事的取舍、褒貶、詳略都力求合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中國在趕超西方現代性的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總結歷史教訓,辯證地思考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危機中開新機。中國以和平而非革命的方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體現了中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以人民為中心,致力於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引領人類新型文明,構建中國乃至世界政治與社會的新圖景。
文傑:瞿駿教授關於“四史”的介紹和闡發深入淺出,很能引人思考。特別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該向何處去的問題擺在了我們的眼前。“中國的方案是什麽”,“中國的發展方向是什麽”不僅關於中國的每一個人🧑🦰,也關系到世界的格局。中國方案當然是適合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只有生長在本土社會之上的道路才是真正值得走的🕍。應當說🧑🏽💻,本土方案並不是與西方方案對立的,它理應包含和借鑒西方先進的一面,吸收並轉化它🛷。但在逐漸形成我們自身方案,自身道路時應警惕對西方思想的盲目套用、化用,以西釋中🧑🏼🦰,以西為本的想法都是應當摒棄和撇除的🕵🏼。總之,中國方案是中國人和中國社會自己的方案🚏,它骨子裏和本質上都是地地道道中國的,而外表上並不拘於一種單調的表現方式。
陳洋洋:學習“四史”的前提是我們如何正確看待中國歷史,而瞿老師的報告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瞿老師從中國歷史具有神聖性出發🫰,提出從古今之差到中西之別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從而正確認識中國歷史與西方文明的區別,指出西方文明不是中國前史的未來方向🪸,而是各自發展,和而不同。就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正是中國歷史有其獨特的神聖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得以通過和平共處的方式構建。馬克思提出通過革命的方式關懷一切受壓迫人民,解放全人類🫳🏿,而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通過和平共處的方式使人類和諧共生🫑。中國歷史的神聖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中國具有極大差異的民族團結起來🧝🏿,使中國維持幾千年而不分裂。同樣,對於世界各國而言🙁,中國歷史沉甸甸的過去並不全是糟粕,其精華在於能夠保存差異🤼♀️,和諧共生🚶🏻♀️➡️,而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證明。
閔超琴:世界面臨著百年之大變局♟,中國在世界中正發揮中中國作用🎭。瞿教授分析了中西的一些思想上的差異🔸,也啟示我們中國正處在上升的階段,但也告訴我們國家和個人都應該腳踏實地✢🛀🏽,保持謙虛🤸🏽♀️,牢記歷史♛,勇於承擔挑戰。對於各民族,都應該采取包容的態度,在堅持自我的立場基礎上,求同存異。中國也應該從世界視角多去反思借鑒,做出表率,深入學習了解中國的歷史。
吳陳浩:新中國歷史合法性的研究不可局限在西方史學的地區研究框架下。科玄論戰🏋🏿、五四運動至今,以西學為高的學術“辮子”仍有余毒。合法性的溯源,應在橫向研究的基礎上,往前史尋找後來之勢的根由與苗頭。即西學之傳播而言,以實證為特征的史學也並非在近代憑空而來。如何建立一種歷史的合法性,不應忽視於中國歷史的縱貫中找尋內在的邏輯👷🏻♀️。
王夢寒:隨著文化自信四字越來越深入人心,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延續得到了更多青年人的關註。歷史不再是課本上與己無關的遙遠的時期🕺🏽,而變得越來越鮮活。它不再僅僅是紙上井然有序的文字排序,且增加了更多的神聖性🧑🏿💼。這種神聖性來自於歷史擔負了評價人之善惡事之對錯的重大責任,來自於書寫歷史的那群史家的秉筆直書📬。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應去了解中華歷史,吸取史事中的得與失🍘🤫,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華夏兒女的奮鬥史,讓文化自信深深植根在我國的歷史中。
範文雨: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過程中,不應該把歷史簡單地等同於史料的堆砌👎🏼,而應該從真實地歷史演變的長河中進行反思🙆🏽♀️。我們同樣不能僅僅認為歷史是階段式的👨🏻,也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的發展脈絡💪🏻。通過學習中國的古代史和近現代史🐕🦺🧜♀️,我們能夠明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
陳雲度:為什麽西方侵略者始終沒有在真正意義上使得中國淪為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是因為我們的民族是有偉大的革命傳統和優秀文化遺產的民族📿,能夠很快地領會世界最先進的文化成果⇨。”在中國近代的思想家那裏,既對中國傳統的思想資源能夠做到創造性的轉化3️⃣💅,又能對世界最先進的文化成果有所吸收,這都與我們民族自身幾千年來優秀的傳統不可分割。
鐘翠琴: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破除那些偏見🐐、歪曲🧔🏼,去了解真實的歷史🤸🏿,並在了解了真實的歷史的基礎上,去發現🫧、挖掘和建構善與美🈵,這也是我對瞿教授所說的“歷史神聖性”的理解。換句話說,歷史教育,也是一種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我們學習歷史🍺,應當傳承真善美。
李佳佳:歷史在人心之中具有神聖性和永固性,好的歷史是需要褒貶的🤹🏻♀️、有詳略的🦜,有取舍的、彼此之間是有關聯的😀,裏面應該有一個人的立場和觀點。歷史變化之前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態,要考慮到過去的狀態🙆🏽。不同時代的關鍵詞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個關鍵詞也是需要審慎去對待的。比如落後💍,但是這個落後是具體哪一方面的落後。我們應該以誰的尺度誰的標準來看對方。西方歷史中的進步並不是我們一定要亦步亦趨的去孜孜以求,我們也可以看看自己本身有什麽進展。我們或者自己也有很大的進步,在我們看來西方似乎也有很多的弱點🙍🏼♀️🤹♀️。中國近代最適合比較的對象應該是土耳其🈚️👌,清代中國人口達到四億,當時自然經濟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市場的發展,在人心當中會對商業進行鄙視,但是並不是現實中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