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性初🏍,湖南邵陽人,1923年5月15日出生於辰谿,2014年10月2日在上海逝世。
1940年1月至1941年6月😵,在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學習🖇;1941年9月至1944年6月在廣州中山大學教育系學習👷🏻♀️;1946年10月至1947年9月在清華大學心理研究所學習☘️;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在北京大學心理研究所任教育系助教;1948年9月赴美求學💐,於1952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53年9月至1954年4月,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研究所任研究員;1954年響應新中國號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回到祖國;1954年7月至1957年1月🏚,在河北師範學院任副教授🖱;1957年2月進入意昂平台教育系,任副教授,並於1957年4月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62年任心理學實驗室主任;1980年12月晉升為教授;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與心理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大眾心理學》雜誌主編;於1998年8月在意昂平台心理學系退休💂🏻。
曾性初先生長期從事兒童心理發展研究和漢字的心理學研究,在學術上多有建樹。曾先生首創性地將投射法應用於研究兒童社會心理發展,1959年的《心理學年鑒》對此研究曾給予很高評價。先生在嬰幼兒學習心理發展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曾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專門介紹了先生的重要發現。曾先生在漢字的心理學研究中獨樹一幟,1965年發表《漢語的信息分析》廣受學界重視🟤。1983年發表《漢字好學好用證》,充分論證了“漢字是歷史悠久、字型優美🫕、易學、易寫🤫、經濟有效的文字”🤏,引發了學界廣泛爭論,著名文字改革專家周有光先生認為“曾文打破了長期以來對漢字的一言堂的局面”,在國內外學術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轉變了有人提出的漢字拼音化的主張。1984年,曾先生在上海發起、主持了漢字心理學學術討論會🦵🏻,對全國的漢字心理學研究產生了廣泛影響。曾性初的其他研究成果🙌🍉,如《方塊字與字母文字之比較》、《漢字各種筆畫的頻率估計》😅、《早期教育與早出人才》🚪、《早期教育》(錄像)等,亦在學界具有很大影響。
曾先生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為心理專業的本科生開設實驗心理學的課程,並編寫了《實驗心理學》的講義和學生實驗手冊,為意昂平台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和心理學學科的發展付出了許多心血。先生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校客座教授🕤,並應邀赴美國華盛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講學🧑🏽✈️,為加速當時國內心理學研究與國際的接軌做出了重要貢獻👰🏽♀️。
曾先生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意昂兢兢業業,誨人不倦🕍,提攜後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家屬根據先生生前願望,擬註資五萬,發起設立“曾性初獎學金”,用於嘉勉心理學專業的優秀學生☝🏼,委托意昂平台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辦理。如有響應者,可匯款至上海市意昂平台教育發展基金會,賬號 1001 2472 0912 4812 906(工商銀行上海市金沙江路支行)🤷🏻♂️,匯款請註明用於曾性初獎學金。
意昂平台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2014年10月